[笑而不语]整点小词汇和小结论:
“季抛”,没错,现在的车,不管燃油还有新能源,只要是新车,都逃不过“季抛”这个周期间定律。
基本上,新车上市好卖3个月。
这三个月还是挺关键的,因为需要团队对产品销量预期有比较精确的把握,然后去提前备产。
但,一般来说,现在大部分车企都做不到。没人能担得起备产产出预期而导致的库存问题,当然了,整个组织架构,也没有一个人能为这事儿负责。
所以,虽然大部分车企的中高层都知道这个“季抛”定律,但本质上,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,很难有突破。
还有一个大因素,竞品的整个节奏,会打乱车企原本的产品节奏,比如说,小米Yu7快来了,那么大家的产品应该怎么定价?要不要提前上市?或者延后看看情况再打磨?
综述,新车型的“季抛”问题,基本上成为了行业目前,最难攻克的问题。
- 如何解决“季抛”问题?
[笑而不语]说起来其实很简单,首先需要整个组织架构,自上而下的调整,创始人首先得做好一个懂产品和消费行情的人,这是一切的大前提。
这样最起码能对销量有一个比较好的预估,产品上市后,打螺丝的营销依然得做,不然显得产品真没有销量似的,睡一睡工厂那就更好了。
哎,没错了。打败“月抛”的第二个抓手,就是营销。你想要让车子的热度维持超过3个月,那你至少得规划好宣发的节奏能超过3个月。这个营销得抓得住流量,持续营销超过3个月,难度不低。
俺也有具体建议。
大V提车一波(分批次,别都挤在一个月都提了),海南续航一波、东北(冬天)/新疆(夏天)续航一波、智驾每月按进度来、安全事故一波(用户车创了,倍儿硬)。
这差不多撑到第四五个月,开始加码送权益,智驾也好,踏板也好,或者是什么质保延长,都行。当然了,老用户你得记得补积分。
然后循环一波营销操作,或者就是第二款车也差不多开始了。
目前我只能给出这建议了,因为毕竟理想和小米作为佼佼者,也不能保证说就是最后赢家。
打开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